冷藏集装箱货物损失检验与原因分析流程
作者:樊伟伟、王合新
1.0 检验前准备
在进行现场检验前,检验人员应收集并审阅所有相关文件,以全面了解货物运输背景。
1.1 资料索取
- 提单(B/L)
- 装箱单(Packing List)
- 商业发票(Commercial Invoice)
- 质量证书(Quality Certificate)
- 设备交接单(EIR)
- PTI报告及温度小时记录(含冷机运转小时记录)数据
- 海关换封证明(如适用)
- 入库单(如适用)
- 第一事故现场照片(如适用)
1.2 信息核对
- 核对提单、箱单信息,确认货物描述、数量、设定的运输温度、通风及湿度要求。
- 了解事故基本经过:包括集装箱到港、提箱、发现问题的时间和具体问题描述。
- 确定货物存放地点及存放位置;
- 确定查勘联络人(联系电话)及其身份
2.0 现场检验流程
2.1 集装箱检查
应参照IICL《冷藏集装箱检验和维修指南》以及GB/T11601《集装箱港站检查口检查交接标准》对冷藏集装箱箱体和设备进行外观检查,包括:
- **箱体状况**:检查箱体内、外部是否有明显的凹痕、刮擦、锈蚀或破洞。
- **放残口**:检查箱体底部的放残口(排水孔)的橡皮塞是否塞紧。
(损坏的放残口)
- **箱门**: 检查箱门胶条是否完好、有弹性、无老化破损。
(冷藏箱的箱门与胶条)
- **制冷机组**:
- 检查压缩机等关键部件有无明显物理损坏。
(压缩机及管路)
- 检查通风口设置是否与提单要求一致,是否处于关闭或设定的开启状态。
(不同类型的通风口)
- 检查制冷机状态指示灯的颜色:
- 橙色/琥珀色: 表示箱内温度在设定温度的(不同机组不同,不超过±3℃)范围内(适温状态)。
- 绿色: 表示制冷系统正在运行。
- 红色: 表示机组正在进行化霜。
(不同类型的通风口)
- 检查制冷机状态指示灯的颜色:
- 橙色/琥珀色: 表示箱内温度在设定温度的(不同机组不同,不超过±3℃)范围内(适温状态)。
- 绿色: 表示制冷系统正在运行。
- 红色: 表示机组正在进行化霜。
- 检查制冷剂视液镜:
- 运行状态液位是否平稳,停机状态液位是否足够
- 制冷剂水分是否超标
(冷媒含水指示器)
- **铅封**:检查铅封是否为原始铅封,是否完好无损。记录铅封号码并拍照。铅封完整性需符合ISO 17712:2013《高安全封条标准》。
(专用铅封)
2.2 开箱与通电检查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集装箱通电,检查制冷机是否能正常启动。
- 在控制面板上读取并记录设定温度 (SP - Set Point) 和开机时显示的送风 (Supply) /回风 (Return) 温度。
- 检查电脑控制系统能否正常储存实际温度 。如果不能,可能意味着温度感应器或电脑系统存在故障。
(控制面板)
2.3 箱内货物堆装检查
- **装载线**: 检查箱内货物堆装高度是否低于箱壁上的红色装载线。
- **T型地板**: 检查货物是否超出T型槽的垂直面,确保冷风循环通道未被堵塞。
(顶部装载线与底部T型地板)
- **气流通道**: 检查箱门底部以及出风口、回风口是否有塑料布等异物阻塞通风通道。通道应符合IRTA《冷藏箱运输最佳实践》第5.7条冷风循环要求,对于需要呼吸的保鲜货物,检查货物之间是否留有必要的通风通道。对于冷冻货物,货物应紧密堆放。
2.4 货物状况检验
- **温度测量**:使用经校准的温度计测量货物中心温度。应在不同位置进行多点测量,建议至少覆盖箱内前、中、后位置的上、中、下九个点。
- **货损状况与分布**:
- 详细记录货物的具体损坏情况,如变色、异味、组织腐烂、包装湿损等。
- 重点关注货损的分布规律,判断其是否与箱内温度场分布特征相符。例如,损坏是集中在门口、箱体后部,还是随机零散分布等等。
- **包装状况**:检查货物内外包装是否完好,有无水湿、破损或变形痕迹。水湿痕迹可能与除霜或冷凝水有关。
- **取样**: 按照标准进行取样,确保样品能代表集装箱内货物的整体状况。取样后应出具取样证明,并妥善保存样品 。
(冻损的香蕉)
(热损的菠萝)
(融化的牛肉)
3.0温度记录分析
3.1 控制模式识别:
- 冷藏模式 (Frozen Mode): 设定温度通常低于-5℃。此模式下,机组以回风温度 (Return Air) 作为控制温度,因此温度记录更能反映箱内货物的整体温度状态。
- 保鲜模式 (Chilled Mode): 设定温度通常高于-5℃(不同机组/货物设定有所区别)。此模式下,机组以送风温度 (Supply Air) 作为控制温度,记录的温度更倾向于制冷机直接吹出的冷风温度,与箱内货物实际温度可能存在1-3℃的偏差。
3.2 温度曲线分析:
- 检查运输全程的送风和回风温度是否稳定在设定值附近。
- 特别关注化霜周期(Defrost Cycles)是否规律,以及除霜期间的温度回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 留意初始阶段的温度变化。如果回风温度长时间处于高位才缓慢下降,可能表明货物装箱前未经充分预冷。
3.3 事件记录检查( Events records):
- 结合集装箱动态跟踪信息,分析断电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港口吊装、陆路运输中)。
- 评估断电时长及其对箱内温度的影响。短时间的断电(如1小时内)通常影响有限,但长时间的断电可能导致货损。
4.0 货损原因分析
基于现场检验和数据分析的结果,综合判断货损的可能原因。
致损原因的分类及各自包含的可能情况需要梳理:
4.1运输前异常
- 货物未充分预冷: 将高温货物直接装入冷箱,超出了制冷机有限的制冷能力,导致箱内温度长时间无法达到设定要求。这是非常常见的货损原因,因为冷箱的设计目的是保持温度而非降低温度。
- 货物存有品质瑕疵:损坏货物分布不均: 货损呈随机、不规则分布,甚至在同一个小包装内出现个别严重损坏而其他完好的情况,这通常与运输环境的温度变化规律不符,更可能指向货物本身的问题 。
- 冷箱预冷不当: 一般情况不建议预冷冷箱,因开门时热空气进入会产生冷凝水,损坏货物包装 。但在特定条件下(如使用“冷风通道”)可以预冷。对于温度敏感货物,应进行预冷。
- 设定错误: 设定的温度、湿度或通风量不符合货物运输要求。
4.2 运输过程异常
- 制冷机组故障: 如制冷剂泄露、传感器失灵、电脑板故障等,导致无法制冷或温度控制异常。这通常会体现在温度记录的持续异常或报警记录上。
- 长时间断电: 尤其是在陆路运输阶段,如果断电时间过长,将导致箱内温度显著回升。
- 集装箱箱损伤:保温性能不达标,有破损。
4.3 货物积载问题
- 超高积载
- 越限积载
- 拥堵T型槽积载
货物堵塞了底部的T型槽或超高装载越过红线,导致冷空气循环不畅,形成“热点”,造成局部货损。
4.4 包装问题
包装材料强度不足,在低温潮湿环境中受潮、破损、垮塌,进而影响内部货物并阻塞通风 。
------
本文简要梳理了常规冷箱货损检验的基本流程。随着冷链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诸如气调控制、物联网传感器等新型技术也正被日益广泛地应用。在实际的检验与鉴定过程中,只有充分关注各个环节的细节,才能确保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
本文图片仅供参考。
附录:引用标准清单
IICL《冷藏集装箱检验和维修指南》
GB/T11601《集装箱港站检查口检查交接标准》
ISO 17712:2013《高安全封条标准》
IRTA《冷藏箱运输最佳实践》
ATP 2023 国际易腐食品运输协定
信德海事安全综合报道
06-29 来源:叶伟东 中远保险经纪
04-22 来源: 海丰保险
05-29 来源:全桐 中远保险经纪
02-06 来源:魏长庚、高金永 信德海事
05-12 来源:MecoGroup 租家保赔
08-30 来源:诺亚天泽保险经纪
09-23 来源: Huatai Marine
09-23 来源:海丰保险
12-14 来源:李国靖 诺亚天泽保险经纪
05-25 来源:朱荣波 诺亚天泽保险经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