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燃料”到“建生态圈”,从“单点攻坚”到“全球织网”,国际事业公司锚定市场开辟新局面——
近日,新加坡TANKSTORE码头汽笛长鸣,从南通港出发的“帝达”轮完成了1万吨生物柴油卸货。时隔两年,国际事业公司再次创下对新加坡单批次生物柴油供应的新高。
两年间,从欧洲市场的“寒意”到亚太航线的“火热”,这艘驶向狮城的巨轮,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中国企业扎实推进市场营销攻坚工程、奋力开辟新航道的突围实践。
| 风口与暗礁,生物燃料贸易的起锚
随着全球加速绿色低碳转型,生物燃料成为全球能源供应体系的关键拼图。在面向未来的产业竞争中,中国将通过持续探索创新,为全球生物燃料行业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2022年,公司完成生物航煤内地首次出口和香港首次进口。
2016年,国际事业公司在欧洲组建专业团队时,欧洲作为最大的生物柴油消费市场,欧盟占据了主导地位。“找客户太难了。那时当地已经有了成熟的贸易圈子,作为市场的新进入者,只能一遍遍详细介绍自己。”回想起初创时的艰难岁月,成品油部相关负责人不禁感叹。
破局的关键,是用“专业”打破质疑。凭借全球贸易网络与运营能力,国际事业公司的生物燃料业务迅速跻身欧洲前列,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物柴油出口商之一,市场份额一度占据半壁江山,并于2024年完成全球首单生物航煤实货窗口交易。
欧盟是我国生物柴油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欧盟生物柴油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二季度,中国生物柴油对欧出口量占生物柴油总出口量的比例从87%增长至98%。然而,由于当地行业政策的变化,许多企业的生物柴油业务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2022年,国际事业公司率先向香港市场销售生物航煤,开启我国生物航煤亚太市场新篇章。2023年,公司在亚太地区首个生物燃料公开市场(阿格斯平台)完成首单线上交易。
这一系列突破,源于国际事业公司对亚太市场的多年蓄力。欧洲虽起步早,但政策环境波动大,竞争激烈。早在2019年,公司基于对全球能源转型趋势和市场潜力的研判,将亚太锁定为业务拓展“新大陆”,提前进行生物燃料业务布局。
| 破局者的航线,拓展多元化市场版图
从欧洲到亚太,开拓之路挑战重重——市场需求分散,认证体系碎片化,客户认知有待培育。如何在潜力大但门槛较高的亚太市场成功破局?
2023年,公司完成中国石油首单生物船燃供应和加注。
破局之道,藏在精准定位、协同协作与产品优势的合力中。
精准定位是合作的前提。香港市场虽然对生物柴油的需求量较小,却因其独特的贸易位置而独具优势。公司借此契机延长产业链:向当地工厂供应内地原料UCO(餐厨废弃油脂),再将加工后的生物柴油销往欧洲及其他市场,打通“原料采购—加工—销售”通道。“这是我们首次将生物原料销往除欧洲以外的地区。”该交易员说,“这得益于多年来与工厂积累的信任。”
内外协同保障业务落地。在本部成品油单元的统筹协调下,公司各境内外分支机构各司其职,合力打通全流程,推动生物柴油原料的成功登陆。
产品优势赢得市场。日本市场对环保能源要求严格,而二代生物柴油(HVO)符合其需求。团队以此为切入点,提前两三年对接客户,反复磨合方案。2025年5月,这份长达数年的铺垫终于转化为实质性订单,首单二代生物柴油成功进入日本市场,让国际市场认可了中国绿色能源的价值。
如今,公司在深耕欧洲市场的同时,实现了对亚太和欧洲非欧盟市场的拓展,并成功打入了南美市场,成为当地最大的生物乙醇供应商。除欧洲业务外,新兴市场近年来贡献了25%的增量,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全球营销网络,为公司强韧性、添活力,显著提升了生产能力和经营灵活度。
| 从“卖燃料”到“建生态”,创新营销模式
传统的“一对一”买卖关系在开拓新市场、应对系统性风险时,显得力不从心。打破单一交易思维,构建“多维立体、多融互促、多元协同”生态圈的创新营销合作模式应运而生。
2024年,公司与中国石油流通协会联合举办生物燃料行业会议。
变革,始于对行业痛点的洞察。“以前谁有资源谁说了算,现在谁有渠道谁主导。”对此,每一位交易员都深有感触。新的营销模式能够有效发挥上中下游各业务环节作用,提升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
在与荷兰航空的长期合作中,国际事业公司从一次纯生物航煤现货合作开始起步。伦敦公司通过扎实的走访调研,促成了中资企业首次直接向欧洲本地终端客户供应生物航煤的订单,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公司在全球众多国家开展机场加油业务,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协作,发挥优势,努力成为全球重要的生物航煤贸易商。
“不只是自己盈利,更要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成品油部相关负责人说道。针对生物柴油单价高等问题,公司联合银行开展产融合作,既缓解了国内生产企业的困境,又帮助公司锁定了原料及产品的来源。
“帝达”轮已抵达新加坡,但中国生物燃料贸易的航程远未结束。从南通港的晨雾到新加坡的港口,从单一航线到多点开花,从传统买卖到生态共赢,这艘能源巨轮,正驶向充满希望的“新蓝海”。
转载自:中国石油国际事业
原文刊发于《中国石油报》2025年8月28日第1版,部分文字有改动。
石油报记者 | 马宇涵
供 图 | 苏思元
12-21 来源:张恩瑜 船舶技术法规研究中心
04-03 来源: China PSC
08-19 来源:连云港海事
04-12 来源:丁一文 邹 婕 世界海运
08-04 来源: 国际海事研究中心
06-18 来源:连云港海事
03-1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1-18 来源:张云嵩、严青 造船技术与海洋平台
03-21 来源:信德海事网
10-16 来源:林新通 世界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