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沿海商渔船碰撞风险成因与防范策略的探析
作者:孙鑫锋(船长),赵庆伟(船长)
中国沿海水域渔业资源丰富,渔场密集,渔船活动频繁,同时也是全球商船交通最为繁忙的航道之一。交通流的高度集中导致碰撞风险突出,近年来已发生多起商船与渔船相撞事故。本文基于实际航行经验,对商渔船碰撞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预防建议。
商渔碰撞事故原因:
01航行环境复杂:
我国沿海传统渔场与国际、国内主要航路高度重合,形成了“渔船集中作业”与“商船高速通行”的矛盾区域。沿岸遍布养殖区,进一步挤占可航水域使得避让空间极为有限。此外,中国沿海属于世界主要雾区之一,平流雾频发,其特点为浓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能见度,对商船与渔船之间的避碰构成严峻挑战。
02捕鱼形式的多样性:
我国捕鱼方式种类繁多,在全球范围内亦属少见,包括拖网(单拖/双拖)、围网、张网、刺网、陷阱捕捞(如地笼、蟹笼)以及钓具捕捞(如延绳钓、手钓、鱿鱼钓)等。不同作业方式对应的避让策略各异,在多种作业方式混合的水域,商船易做出错误判断。此外,渔区内放置的大面积网具进一步压缩可航水域,渔船在网区穿梭,交通态势复杂,极大增加了避让难度。
03船舶技术性能差异:
船型与操纵性能:
商船吨位大、航速高、惯性大、旋回半径大、制动距离长,在渔区中转向避让通常优于制动避让。近距离形成一旦形成紧迫局面,商船往往处于被动。渔船吨位小、航速低、制动性能好,非作业时操纵灵活,但作业时(尤其是拖网)操纵能力受限。通常渔船在近距离相遇时采取的避让行动效果更明显。
通信设备不匹配:
但实际操作中常。商船普遍遵循国际规则,主要在CH16频道守听及建立联系,而不少渔船设备简陋,或为省电关闭VHF,或仅守听私人频道,忽略公共频道。部分渔船长时间占用CH16闲聊,导致频道混乱,有效沟通难以建立。商船在避碰行动中主动沟通意识强,建立有效的VHF通信在商船避碰行动中是最常用/有效/必要的方式。部分渔民更依赖视觉和经验,对VHF主动沟通的依赖性较低。
图片来源:吴淞海事
AIS与雷达等助航设备:
部分渔船未配备AIS,或为逃避监管而关闭,使商船无法有效识别。部分小船缺乏雷达,夜间或能见度不良时难以判断商船动态。商船雷达在恶劣海况下对木质渔船回波识别困难,易误判为海浪杂波。渔区中网标等干扰物也影响雷达观测,对经验不足的驾驶员构成挑战。
04语言与沟通障碍
商船驾驶员通常接受过标准海事英语训练,沟通规范。国内商船与渔船尚可用普通话尝试交流,但外籍船员与国内渔民之间几乎无法有效沟通。渔船船员多使用方言,尤其在闽、粤沿海,闽南语、粤语常见,普通话沟通困难。语言障碍从“沟通不畅”逐渐演变为“不愿沟通”最终变成“放弃沟通”,形成恶性循环。因普通话水平差异,实践中舟山渔场往北海域的渔船普通话交流基本无障碍,舟山渔场往南海开始陆续出现普通话沟通困难现象。
05疲劳作业与判断力下降
渔船为追求渔获常连续作业,船员劳动强度大、休息不足,导致环境判断能力下降。部分作业方式(如灯光诱捕)在强光环境下易忽略商船航行灯,延误避让时机。长时间疲劳作业甚至可能导致驾驶员在返航途中睡着。
商船方面,在密集渔区通常能保持警觉,但长时间复杂水域航行易使新手驾驶员过度紧张疲劳。在靠离港频繁的航次中,也存在驾驶员疲劳值班情况,部分碰撞事故恰恰发生在渔船不多的简单局面中。
06驾驶员经验差异
经验丰富的商船驾驶员在渔区中能从容应对,而经验不足者(尤其是首次航行中国沿海的外籍船员)易紧张甚至操作失误。多遇到外轮在长江口等渔区盲目避让,需VTS反复引导的情形。驾驶员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船舶航行安全。
07传统观念与认知误区
渔船中存在“抢越船头渔获丰收”“驱赶大船护网”等观念,而商船有时过度依赖“渔船灵活自会避让”的思维,两者构成了海上交通的认知误区与行为冲突。渔船为“求”生计,常冒险抢越大船船头,或主动驱赶商船以护渔网,忽视了自身在碰撞风险中的脆弱性;商船有事存在过度自信“渔船灵活会主动避让”,未能及早、主动采取有效避让措施。双方在“谁该避让”问题上相互指望、彼此误判,导致关键时刻反应迟缓,酿成事故。
08监管执行难度
在进港航道、分道通航制区域及锚地等水域,VTS尚可对违规船舶进行提醒或驱离。然而在远海渔区,情况复杂,监管力量很难介入,渔船不遵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现象普遍,随意穿越、抢头等行为频发,成为航行安全的重大隐患。
图片来源:吴淞海事
商渔船碰撞预防措施建议
为有效防范商渔船碰撞,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01航前信息搜集
认真研读海事局发布的《中国沿海防范商渔船碰撞事故指引》和《商渔船碰撞高风险警示区》等文件,通过《航路指南》《中国港口指南》等资料了解渔场分布、渔汛季节及主要作业方式。及时守听岸台播发的渔汛通告,提前询问代理获取最新渔船、养殖区动态信息。
02科学规划航线
设计航线时应主动、大幅度绕开已知密集渔区。合理的绕航是保障安全、提升综合效益的重要措施。提前规划备用避让水域,以便在遭遇突发渔船或网具群时有足够机动空间。
03安全航速
备车备舵,保持安全航速,增设瞭望人员,有疑问及时通知船长介入。
04航行中综合瞭望与判断
坚持视觉瞭望为基础,必要时加派瞭望人员。熟练使用导航与避碰设备交替使用雷达远近量程,远量程发现集群,近量程研判细节。谨慎使用海浪与雨雪抑制功能,避免滤除小目标回波。对可疑目标进行雷达标绘,获取其真实航向航速,评估碰撞风险。结合视觉、雷达、AIS等多种途径随时感知远方态势,避免因局部避让导致整体局面恶化。尽量沿渔区外缘整体避让,避让行动遵循“早、大、宽、清”原则。
05正确识别号灯号型与作业动态(简单列举)
密切注意渔船作业号灯与号型,判断其作业状态与可能动向:
单拖船可从其首尾绕过,从其尾部通过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以防挂网;
对拖船切忌从两船间穿越,同时也要警惕其突然收网靠拢;
避免驶入渔船群,应沿群体边缘寻找突破口整体避让;
注意围网船可能追捕鱼群,渔船方向随时在变化。刺网/张网船可能近乎静止,警惕其护网驱离行为。
注意识别流网/张网等渔具的“网头标”
06有效沟通与应急信号使用
除在CH16呼叫外,可尝试CH08等渔船常用频道,但勿完全依赖对方回应。呼叫时应清晰报出船名、位置与意图,注意核实回复者身份。对渔船提供的信息保持审慎,避免盲目听从。在近距离意图不明时,果断使用汽笛、探照灯甚至激光笔提醒对方。VHF公用频道在渔区内通常非常嘈杂,需仔细区分识别VHF传递的有效信息。
07加强安全宣传与教育培训
尽管《避碰规则》明确了避让责任,但双方均应认识到义务对等,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当前尤其应加强对渔船的宣传教育。商船方面,公司与船长须将避碰培训作为强制内容,提升船员在渔区航行的技能与安全意识。
结语
在中国沿海这类全球最繁忙、最复杂的水域中防范商渔船碰撞,关键在于驾驶员始终保持“防御性驾驶”思维。通过航前周密计划、航行中综合瞭望、早期大幅度宽裕避让,并始终做好对方不采取行动的最坏准备,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航行安全。
相关阅读:
中国沿海渔业养殖区通告及船舶防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关于加强中国沿海商渔船碰撞事故防范的通告
信德海事安全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