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流不息的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的璀璨夜景与西岸万国建筑群交相辉映。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启幕前夕,由第一财经主办的一场汇聚多位航运业内资深人士的“夜话”在世界会客厅举行。从历史的回响到未来的蓝图,从技术的突破到商业的变革,嘉宾们带来承载记忆的“老物件”,共同解码上海从“沙船之都”迈向“世界大港”的壮阔征程。
历史的纵深,往往藏于具体的物件之中。上海市政府参事、中船集团首席专家、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主任胡可一带来的,是一本他撰写的双语著作《匠心筑梦》。“这本书实际上是介绍我们江南造船1921年建造的4艘万吨轮,”胡可一揭秘道,“我无意中在一个海外网站上发现线索,后来查阅了保存100多年的原始图纸和美国国家档案馆资料,才发觉这是中国造船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船型,填补了钢制船舶发展史的研究空白。”

在他看来,这批万吨轮的自主设计过程,是早期中国工匠精神的体现。而这份匠心,在今天已升华为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胡可一自豪地分享了他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突破:“我们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B型舱货物维护系统,打破了国外对低温维护系统的垄断。这种自主创新,让我们从‘跟跑’‘并跑’走向了‘领跑’。”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赵峰,则将一艘精致的上海沙船模型置于台上。“沙船是上海近代航运的起点,”赵峰开宗明义,“它的底是平的,特别适合在浅海和内河航行,能够‘防沙’。在19世纪上半叶,上海港曾停泊着三四千艘沙船,承担着北洋航线的运输任务。”
从沙船出发,赵峰阐述了航运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我们航运人常讲两个词:‘城因港兴’和‘港为城用’。”他以十六铺码头为例:“它从沙船时代的工商业码头,变为我童年记忆中暑期来沪的客运码头,再到如今黄浦江贯通后的滨水休闲空间。港口的功能并非一成不变,它永远站在服务城市的角度。”
博物馆的角色,在赵峰看来是三重身份的融合:行业的“记录者”、文化的“赋能者”和未来的“引领者”。他特别介绍了与中远海运合作的“传世宝”数据中台,“在我们馆内竖立的大屏上,可以一屏看全球航运,实时看到26万艘船舶穿梭在7000多个港口之间,你能真正感受到航运为世界经济所做的杰出贡献。”
上海海事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科研副院长於军带来的,是一份1988年的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证书。其背后,是中国航运学界打开国际视野的起点。“这本书首次以世界领先的国际化视野,系统编写了水运企业的运营理念与方法,”於军说,“它打开了我们走向世界的那扇窗。”
然而,他的研究洞察到,中国航运的核心竞争力已从学习西方,转向了本土商业模式的原创。“中国的航运事,归根结底表现为商业模式的巨大变化。”他举出海丰国际的案例,“它从1991年成立至今从未亏损过,我们深入研究,发现它跨界借鉴了西南航空、联邦快递、新加坡航空和丰田的精益生产,形成了独特的‘海丰模式’。现在,是马士基在学海丰!”
於军强调,数字化正带来百年未有的颠覆。“它催生了平台经济、算法经济和可信经济。数字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商业模式的变革。”面对未来的人才需求,他指出海事大学正在推进课程重构与产教融合,“单一技能输出已过时,我们必须转向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快速学习和持续迭代的能力。”

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航运的媒体窗口,信德海事网总经理陈洋带来的是一架船上专用的瞭望望远镜。“它既代表我过去的船员经历,也象征着我们媒体作为行业‘瞭望者’的使命。”陈洋分享了让他振奋的行业“高光时刻”:“2023年,中国按总吨位计算成为全球最大船东国;同时,我们能看到大连同时建造6艘大型LNG船的盛况,这体现了中国造船工业的非凡成就。”
他同样关注软实力的建设,以上海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指数排名进入前三为例,“伦敦靠的不是港口和造船厂,而是规则制定、仲裁话语权等软实力。这是我们未来需要发力追赶的方向。”对于北外滩论坛,他提出三点期待:知识的萃取、规则的酝酿和平台的品牌效应,让世界更好地听到中国航运的声音。
夜色中的黄浦江,见证过沙船林立的往昔,也倒映着智能船舶的未来。本次夜话论坛,勾勒出上海航运业从深厚历史中走来,在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中壮大,并正以绿色、智能为导向,加速迈向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