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走向极端、布鲁塞尔坚定托底:IMO“净零框架”伦敦决战在即 信德海事网 2025-10-14 18:23

“制裁威胁”VS“全面支持”:特朗普政府与欧盟围绕IMO净零正面交锋

伦敦投票前最后时刻,华盛顿以签证、港口、合同与官员制裁相要挟,而欧盟随后立即回应欧盟强烈支持在IMO层面通过NZF,并呼吁成员国在伦敦投票“让全球框架成为现实”。全球航运监管面临地缘政治化风险。

美国最新动向:将NZF定性为“联合国体系内首个全球碳税”

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即将于10月14—17日举行特别MEPC会议、审议并表决“净零框架”(Net-Zero Framework, NZF)之际,美国政府发布联合声明,将NZF定性为“联合国体系内的首个全球碳税”,并表明将对支持该框架的国家采取跨部门、多工具的“五项反制”。声明由国务卿马可·卢比奥、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交通部长肖恩·达菲于10月10日共同签署,强调不会接受任何被视为不公平增加美国公众与产业负担的国际安排。

五项反制的结构与指向:从港口到官员的多点施压

美方拟对投赞成票或支持NZF的国家在多个环节施压:在港口与航运准入方面,计划对相关国家挂旗、拥有或运营的船舶征收额外美国港口费用,并不排除在“反竞争调查/潜在规制”的名义下,限制乃至禁止特定旗国船舶进入美国港口;在人事通行方面,通过提高C-1/D海员签证费用、增加重新面谈要求与调整配额来收紧海员流动;在商业合作层面,对来自支持国且与美国政府合同相关的新造船、LNG码头与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实施限制或罚则;此外,还将以费用工具继续加压,对支持国船舶在美靠港征收附加性费用,并把矛头指向政策推动者,考虑对被界定为推动“激进气候政策”的官员实施签证与金融制裁;同时保留包括关税与额外行政费用在内的更多“在研措施”,目标是对被视为“欧洲主导”的全球气候规则外溢施加成本。

为什么是现在:程序窗口与成本叙事的叠加

此次“加码”的直接背景,是IMO特别会议(MEPC/ES.2)被定位为是否正式通过NZF的关键节点。按照IMO对会议的预告,议程指向“审议并拟采用”纳入《MARPOL公约》附件VI的新章节与相关条款。按业界通行理解,NZF是一组“全球统一的强制性减排路径+温室气体定价”的组合监管工具,此前已在MEPC 83获得原则性通过。美国的反对理由集中在成本叙事:认为NZF将抬升美国居民、能源与航运企业乃至游客的成本,甚至可能令全球航运成本上升两位数,从而在会前明确定调、阻止“既成事实”的形成。

业界分歧:统一规则诉求与“现实轨道”之辩

与美国的强硬立场并行,全球行业主流机构与多家国家级船东协会多次发声,呼吁“在伦敦创造历史”,通过一个可执行、可核查、可比对的全球统一框架,避免监管碎片化并为绿色燃料投资去风险;公开支持者包括ICS、ECSA、ASA、IAPH、IBIA、ITF、WSC等国际组织及日本、比利时、荷兰、新加坡、英国、挪威、丹麦等七个国家级船东协会,其共同逻辑是:只有全球统一规则才能驱动一个全球化行业在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并确保海事劳动力的公正转型。与此同时,部分大型油运/气运船东集团则对现行文本表达“严重关切”,认为减排轨迹、成本分担与竞争公平仍需更“现实”的校准。美国将港口准入、签证与政府合同等纳入威慑清单,使会前紧张程度进一步升级。七国船东协会携ICS、ECSA、ASA、IAPH、IBIA、ITF、WSC共同力挺IMO‘净零框架

即时回声:分析师与从业者的社交媒体讨论

集运分析师Lars Jensen在社交媒体评论称,若这些措施被真正实施,将对美国供应链产生显著的破坏性影响。他指出,美方的叙事倾向于让人以为“惩罚成本由支持国承担”,但对船舶征费与限制最终会转化为对美进出口的更高物流成本,令美国制造与消费端买单。Jensen还提到,在混乱与不确定性上升的环境下,班轮公司更容易做出停航与调整的决策,短期可能推高运价。

他直言,“如果美国列出的那些“惩罚性手段”真被执行,将对美国自身供应链造成显著扰动;对船舶加费或限制靠泊不会让“支持国”埋单,最终会转化为美国进出口商与消费者承担更高的物流成本,“有点像‘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持续的混乱与不确定性还会让班轮公司更容易做出停航与减班的决策,短期内推高运价的概率上升。”

围绕他的观点,业内从业者出现了“干脆绕开美国市场”的情绪性表态,但Jensen提醒,这会压缩运力、推高价格,结果依旧回到美国消费者与制造业承担更高成本的现实。几位法律与物流从业者也补充,航运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全球一致的制度买入,而不是通过制裁“惩罚”参与多边方案的国家;否则只会在供应链层面“自损”。

欧盟最新反应:坚决挺NZF,并愿检讨自身单边机制

与华盛顿“极限施压”同步,欧盟在周末迅速作出明确、正面回应。按照欧盟委员会交通与运输总司(DG MOVE)的口径,欧盟强烈支持在IMO层面通过NZF,并呼吁成员国在伦敦投票“让全球框架成为现实”。更具信号意义的是,欧委会同时释放了“自我检讨”的窗口:一旦NZF通过,欧盟将重新审视EU ETS与FuelEU Maritime等现行单边减排安排,以确保与全球框架的兼容与衔接。对“中间派”成员与第三国而言,这是一种“以多边为纲、区域配合”的姿态,意在扩大联盟、稳定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外界对“规则叠加、合规冲突”的顾虑。

欧盟的托底与美国的强压在时间轴上几乎无缝衔接,令“伦敦决战”的政治色彩更为鲜明。一边是统一规则、可验证、可执行的全球路径,一边是单边反制、签证与港口工具化的国家安全叙事。对企业端而言,二者背后对应的是完全不同的投资与合规世界:前者带来确定性与可融资性,后者则意味着情景分裂与跨境风险溢价。

可能的连锁反应:合规版图、营运组织与资产定价的三重再配置

从合规视角看,若NZF未获通过,区域性碳价与燃料标准的“各自为政”或进一步扩散,企业必须在多套核算口径与激励—惩罚结构之间切换,交易成本与不确定性同步上扬;若NZF通过,美国可能的单边反制与对等措施又将使全球营运面临更高不确定性。运营维度上,港口准入限制与海员签证收紧,会直接干扰船期与班期的稳定性,迫使航线设计、靠泊策略与配员计划重排,短期内难免效率损失与成本抬升。资产层面,涉及LNG基础设施、造船与长期租约的重资产项目,将因监管预期与地缘政策的摇摆而面临“二次定价”,融资成本、合同条款与风险溢价可能随之调整。

若多数通过,美国真的会制裁“支持国”?美国港口仍“可靠”吗?

行业当下最关切的,是在NZF若获多数国家支持并通过的情形下,美国是否会对广泛的“支持国”真正实施制裁,以及对等性举措与市场重配会否导致国际航线对美国港口的挂靠出现规模性调整。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最终文本的强度、过渡期与配套指南的细节,也取决于主要经济体之间针对“主权经济安全”与“全球统一规则”的权衡与协调空间。无论投票结果如何,伦敦会议几乎注定成为全球航运减碳治理与地缘政治互动的分水岭:要么在统一规则下加速清晰化,要么在多重机制中加剧碎片化,而企业在两种情境下的合规、营运与融资策略将呈现截然不同的路径。

把“雄心曲线”校准为“可执行轨道”

净零之争的本质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做”。以全球统一规则换取投资确定性与公平赛道,是支持方的核心逻辑;以主权与成本防线对冲外部规则外溢,是反对方的战略考量。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将雄心落到可执行、可核查、可比对的制度细节里,让技术路径、资金流与人力转型形成闭环,避免把航运产业链推向“制裁—反制”的负和博弈。

展开全文

相关资讯

白宫走向极端、布鲁塞尔坚定托底:IMO“净零框架”伦敦决战在即

信德海事网2025-10-14

集装箱运价,止跌反弹!

信德海事网2025-10-14

最新!美国301调查细则有变化:部分费用可延期至12月10日缴纳

信德海事网2025-10-14

2026油轮市场持续狂欢,33艘VLCC加入

信德海事网2025-10-14

小宗散货逆势上扬!但铝土矿、锰矿、木材贸易遭遇“保护主义冲击波”

信德海事网2025-10-13

鹿特丹港码头工人罢工无限期延长

信德海事网 倪忠祥2025-10-13
  •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