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船厂与融资困境:警示与出路
在全球航运版图中,希腊凭借庞大的船队与强大的船东群体,始终是世界航运的中心力量。然而,与航运业的辉煌相比,希腊本土造船业的发展却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资深银行家、航运市场专家George Xiradakis在接受希腊媒体《Proto Thema》采访时直言,如果没有融资规则的明确化、财务数据的透明化以及银行、船东和船厂之间的真正协作,希腊的造船业将无法抓住当前全球新造船市场的机遇。
融资困局:造船链条的第一道门槛
造船项目的启动并非仅仅是签署一纸合同,而是一个完整的金融与产业合作过程。船东必须向银行证明自己具备支付分期款的能力,而船厂则需要出具履约保函,确保预付款安全。资金流通常分阶段释放,从签约、开工、铺设龙骨到下水和交付,每一步都需要银行背书。这意味着船东与船厂能否获得金融支持,决定了一个项目能否真正落地。
然而在希腊,这一机制并未形成良性循环。中小型渡轮公司由于财务不透明,缺乏可靠的经营数据,往往难以向银行证明自身的长期偿付能力。与此同时,本土船厂因为缺乏大规模新造项目的业绩支撑,也很难让金融机构放心开设融资渠道或出具担保。缺乏透明度的运作方式,有时是为了逃避税收,有时则是为了绕开繁琐的程序,但最终的结果是融资不足、项目稀缺,造船业陷入停滞。
中小企业的脆弱与大型集团的优势
这种局面在渡轮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型渡轮集团与中小型公司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比如米诺安航运在Grimaldi集团的支撑下,凭借稳健的财务基础和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可以轻松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获得新造船投资所需的资金。Attica集团虽在股东结构上受制于本土银行的深度参与,但仍凭借比雷埃夫斯银行的支持成功化解了包括ANEK整合在内的多重挑战。而一些高速船运营商虽然展现出市场潜力,却因财务状况不透明,使外界对其实力始终心存疑虑。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小型渡轮公司缺乏财务透明度,也缺乏融资记录。它们在新船投资上几乎被挡在门外,只能依赖老旧船舶延续运营。Xiradakis认为,这正是行业的最大隐患。如果监管机构和欧盟银行不提供针对性的金融工具,这一群体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出路:透明、合规与资本重组
面对困境,Xiradakis提出了解决思路。他认为,严格遵循融资规则和全面满足ESG标准已是当下银行支持的前提条件。企业治理必须更加规范,财务披露必须更加全面。银行的要求合理,但问题在于,它们并未为船舶工业设立专门的服务与支持部门,缺乏推动产业转型的积极性。
他同时强调,希腊的渡轮公司和船厂必须通过兼并重组提升规模,或者借助资本市场和新投资者补充资金。只有在资本实力和公司规模上达到新水平,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上获得立足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希腊造船业并非没有机会。外资的进入正在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美国国家基金对埃莱夫西纳船厂的支持被视为市场信心的标志;船王George Prokopiou收购船厂则成为融资背书的天然象征;萨拉米斯船厂通过国防工业项目积累经验,已与北欧船东展开合作;比雷埃夫斯和佩拉马的船厂逐渐赢得荷兰和丹麦客户的信任;而Paris Dragnis的超级游艇项目也在不断扩大投资版图。
这些案例表明,只要资本与管理能够有效结合,希腊船厂依然具备竞争潜力。
警钟已然敲响
尽管如此,Xiradakis的最后警示仍然充满现实感。他指出,如果不立即推动透明化、资本重组与行业合规,希腊船厂将继续局限于对二三十年船龄旧船的翻修,而真正的新造订单将不断流向外国船厂。与此同时,邻国土耳其已经借助希腊资金承接了大量拖轮和小型船舶项目,这无疑让希腊的造船业雪上加霜。
“船厂—金融机构—国家”三方必须抓住这次机遇,否则希腊将在这一轮全球造船热潮中再次被边缘化。对于一个拥有悠久海运传统的国家而言,这是无法承受的损失。
来源:Proto Thema,2025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