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头为救人而搭上性命,死因未明 信德海事网 倪忠祥 2025-09-16 19:52

2024年8月19日凌晨,香港注册多用途干货船“SEREN”号在埃及苏伊士南部W-8锚地开展1号重油舱(左舷)清洗作业时,造成1名岸上工头死亡、1名岸上工人受伤。香港海事部门发布事故报告。

事故经过

2024年8月3日。“SEREN”号在埃及阿达比亚港进行装载作业时,船上起重机吊起的集装箱意外撞损了1号货舱与1号重油舱之间的纵向舱壁。导致燃油泄漏至1号货舱。

8月5日,船舶驶至苏伊士南部锚地锚定,计划由岸上工人对受损的重油舱进行清洗与修复。

8月12日,船员完成重油舱的卸油作业后,立即启用两台便携式电动鼓风机对舱内进行强制通风。

8月16日,岸上检验员检测后,出具了“气体安全证书”。同日,由安全工程师、工头及多名工人组成的岸上清洁团队登船,船舶大副向其详细讲解了船上密闭空间安全准入要求与操作程序,安全工程师翻译。

8月17日,甲板船员与岸上清洁团队召开工具箱会议,再次明确作业流程与安全注意事项,舱口附近备好复苏设备,同时安排一名船员与安全工程师在现场监督人员进出。随后开展清仓工作。

8月19日0210时,3名岸上工人凭新的准入许可(有效期为8月18日2000时至8月19日0400时)进入重油舱,恢复清洗作业。然而,仅28分钟后,即0238时,守在舱口旁的值班水手(OS)突然听到舱内传来大声呼喊,紧接着两名工人匆忙跑出舱外,却未说明具体情况。经后续确认,另有一名工人在舱内受伤。

接到消息的工头在未严格遵守船舶密闭空间安全要求的情况下,仅携带手电筒与呼吸器面罩(未穿戴完整的自给式呼吸器SCBA)便匆忙进入舱内救人,值班水手试图阻拦却未能成功。水手立即将情况报告给驾驶台,通知船长并拉响通用警报,召集船员开展密闭空间救援行动。

0240时,两名岸上工人携带应急逃生呼吸器(EEBD)进入舱内搜寻受伤工人与工头,但未获成功。随后赶到的大副使用多气体检测仪对舱内大气进行检测,未发现异常气体读数,却闻到强烈的化学气味,该气味还会对眼睛产生刺激。

0305时,由两名船员组成的救援队穿戴完整SCBA并携带额外EEBD进入舱内。他们在重油舱上层平台找到受伤工人,并为其佩戴EEBD,但由于舱内能见度差、受伤工人身体较重、SCBA供气量有限以及舱内高温高湿的恶劣环境,救援队无法将其直接带出舱外,只能持续为其更换EEBD以维持生命安全。

0548时,受伤工人才被成功转移至舱外通风良好区域,经急救与医用氧气救治后,逐渐恢复意识并能与船员交流。

多次救援尝试后仍未找到工头,考虑到舱内危险环境与船员安全,大副决定暂时中止救援。0630时,两名岸上工人携带SCBA再次入舱搜寻,终于在0734时于重油舱下层平台发现工头,但此时工头已无任何生命体征,其遗体随后由当地船只运送上岸。

对于工头的死因,因未获取尸检报告无法完全确定,但当地代理反馈其死因为脊柱断裂,结合现场情况推测,工头入舱时受化学药剂刺激、能见度差影响,加之急于救人,可能在湿滑平台或梯子上滑倒、绊倒、踏空坠落,也可能先昏厥后坠落,最终不幸身亡。

事故调查

事故发生后,香港海事处海洋事故调查组(MAIB)展开深入调查。

作业环境

重油舱内极度昏暗,即便使用头灯与手提灯,能见度依旧很低;

油泥残留使舱内表面湿滑,且舱体设计有多层平台,极易发生滑倒、绊倒事故。

更关键的是,尽管持续通风,但受舱体结构影响,空气循环不充分,舱底油泥持续释放油蒸气,存在爆炸与缺氧风险;

而岸上工人使用的化学喷雾类型不明,未获取相关安全数据表,其可能释放的有毒气体,进一步加剧了舱内环境的危险性,受伤工人所在区域通风不足,工头所处的下层平台风险更高。

管理与执行

沟通方面,虽有船员现场监督,但船岸之间、岸上团队内部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工人未携带双向对讲机,事故发生后需跑出舱内报告,延误了应急响应;

语言沟通存在障碍。

风险评估与作业许可制度落实更是形同虚设,未识别出化学喷雾、照明不足等关键风险,也未采取额外防护措施;

岸上团队在作业中还多次违反许可清单要求,如工头救援时未穿戴完整SCBA。

信德海事安全综合报道

展开全文

相关资讯

工头为救人而搭上性命,死因未明

信德海事网 倪忠祥2025-09-16

船舶应至少配备一台 AED

信德海事安全2025-09-16

三副把航线画在浅滩,大副高速盲开,19分钟后才发现搁浅

信德海事网 倪忠祥2025-09-16

漂白粉大炸弹,次氯酸钙危险运输

信德海事安全2025-09-16

2W吨级木屑船运暴风搁浅

信德海事安全2025-09-16

船员两次举报非法排放污油水,航运公司被罚200万

信德海事安全2025-09-16
  •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