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经过详述
2024 年 10 月 10 日,巴哈马籍客船Margaritaville at Sea Islander在墨西哥科苏梅尔港(坐标 22°28.8’N 086°58.5’W)靠泊期间,一场救生艇演习最终演变为致命事故。当日船舶正进行乘客与船员换班,同时按计划开展左舷救生艇及救助艇的起降演习
09:20:驾驶台进行演习前简报,指定 2 号、4 号、14 号救生艇及左舷救助艇为演习对象,每艘救生艇分配 2 名 Able Seafarer(AB),救助艇由 2 名助理水手长负责,水手长全程监督演习并协调通信。
10:42-10:50:救生艇 2、4、14 成功下放至登乘甲板外,4 号与 14 号完成回收固定。AB2 在搭档 AB1(当事人) 未抵达时独自完成 4 号救生艇系固,随后前往协助救助艇下放。
10:50:水手长完成最终巡检,确认所有演习船舶固定后下令解散,通知驾驶台 “所有船舶已海绑”,未注意到有人滞留系固平台。
11:01-11:03:AB1 在演习解散后独自滞留于 2 号与 4 号救生艇之间的系固平台。两名助理水手长于 11:01 向船尾行走,11:03 行至 6 号救生艇附近时,听到印尼语 “ADUH”(意为 “哎哟”)及物体坠落平台的声响。
现场发现:助理水手长返回发现 AB1 面朝上躺卧在平台开口边缘,后脑触地,鲜血滴至甲板 3 层,此时 AB1 仍有意识。
11:03 启动紧急通信,11:08 医疗团队携带 AED、急救包及氧气瓶抵达,确认无颈动脉搏动且无呼吸。因初始使用铲式担架不适用于垂直转运,11:15 更换 Neil-Robertson 担架后将伤员移至甲板 3 层,持续心肺复苏。12:13 伤员由救护车送医,12:39 宣告死亡。
关键致因细节
防护缺失:AB1 未佩戴救生艇站配备的安全帽与安全带,仅穿戴公司工装、工作靴及个人防晒帽。
滞留原因:
演习结束后无操作需求仍滞留平台,现场发现其头部附近有半包香烟(7 支未拆),推测可能为吸烟停留。
环境隐患:
系固平台无明确 PPE 标识,船员对 “需佩戴防护装备的区域” 理解模糊,且监控在救生艇回收后失去平台视野。
行业类似事故警示
(一)M/V Jonathan Star(2023,巴拿马)
1.事故经过:船长检查开放式救生艇安全设备时,从垂直梯下至艇甲板台阶处滑倒,后经空运离船,数日后宣告死亡。
2.核心原因:单人作业未采取防坠落措施,湿滑表面导致失足。
(二)Curacao Pearl(2022,巴哈马)
1.事故经过:船员独自在货舱测试舱口盖水密性时,从约 8 米高处坠落身亡。
2.核心原因:单人作业缺乏监护,未使用坠落防护系统,作业区域安全隔离缺失。
(三)Tropical Star(2019,巴哈马)
1.事故经过:船员沿起重机外部梯子下行时坠落,该梯子虽标识为 “紧急出口”,但因是通往操作室最快路径而被频繁使用。
2.核心原因:违规使用非主要通道,未安装坠落防护装置,安全培训未强调禁止行为。
事故共性分析
1.个人防护失效:
本次事故与Tropical Star均存在 “未佩戴安全帽 / 安全带” 问题,高温环境下船员对 PPE 的抵触心理普遍。
2.作业许可缺失:
Curacao Pearl与本次事故中,船员在无监督情况下进行高风险作业,违反 “双人作业” 原则。
3.设备标识模糊:
本次事故平台无 PPE 标识,与Jonathan Star的 “紧急梯子误用” 均反映安全警示不足。
后记:
从科苏梅尔港的系固平台到巴拿马的救生艇梯,高处坠落事故反复印证着 “安全细节决定生命高度” 的铁律。
1.2012-2024 年全球商船队高处坠落事故年均 44-52 起,2024 年 1-5 月记录的 18 起事故中,46% 为船上坠落,55% 的事故涉及高空或舷外作业船员。
2.欧洲海事安全局(EMSA)数据显示,2014-2023 年海运致命事故中,“滑倒 / 绊倒 / 坠落” 占比持续居高,2023 年 89.7% 的遇难者为船员。
信德海事安全综合报道
|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