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2021:中国集装箱港口路在何方 LloydsList 2022-08-31 09:46

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回顾劳氏日报的全球百大港口榜单时,一些中国港口的排名或将不可避免地下滑。但愿这一刻不会来得太晚,但也千万别来得太早

众所周知,劳氏日报是一份很老的报纸,首刊于1734年。老有老的好处,因为可以见证很多历史。

劳氏日报记录在案的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数据可以追溯到1973年。当我们把这数据做成图表,逐年比较,发现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从那时到现在,世界港口的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70-80年代的头部港口在美欧日;90-00年代,是香港与新加坡交相辉映的岁月;过去十余载则成为了以上海为首的中国大陆港口的天下。

这一变迁既伴随着行业的演进也交织着国际贸易和产业链的流转。

历史记住了集装箱之父,美国商人马尔科·麦连(Malcom McLean)和他的第一艘集装箱船Ideal-X。他在50年代的这项创造,成为了数十年后国际贸易量井喷和现代物流及供应链快速形成的关键载体。

历史也记住了紧随而至的集装箱尺寸的标准化、美越战争所推动的多式联运的发展、乃至世界制造业的东移……而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崛起。

这一系列的集合也推动了全球集装箱港口的吞吐量从90年代初的不到1亿标箱,增长到2019年的5亿标箱。

在中国,我们尤为感慨万千,因为这里的港口曾经岌岌无名,如今却独占鳌头。

2021年劳氏日报的百大集装箱港口榜单上,包含香港在内的中国港口在前10名中占8席。过去10年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全球最繁忙集运港的位子上海已连续坐了12年。

中国在90年代末开始大举投资港口基建。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贸需求的激增,一座座巨大的岸吊如雨后春笋般从这片大陆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上破土而出。

如今,中国的港口不仅在货量和规模上领先对手,在科技的投入上也令人瞩目,几乎每个大一点儿的沿海城市都在建设属于自己的、拥有5G,AI和物联网科技的全自动化码头。

问题自然也不少,比如港口间的过度竞争和港口设施的无序扩张。此外,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新冠疫情、经济形势和产业链的转移。

随着产业链的升级,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将转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随之而行的还有一部分的港口吞吐量。劳氏日报在过去近半个世纪里所搜集和保存的数据说明了这个道理。

如果历史会重演,那么30年后,世界港口的排行榜可能又会是一番不同的景象。

中国渴望制造业的升级,但同时也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导致的产业链的提前流失。前者任重而道远,后者须未雨绸缪。

多年以后,一些中国港口的排名或将不可避免地下滑。但愿这一刻不会来得太晚,但也千万别来得太早。

展开全文

相关资讯

Everllence全球首台乙醇燃料二冲程发动机成功运行

信德海事网2025-09-26

我们是 Everllence

信德海事网2025-09-26

一家新的航运公司成立!开辟新航线!

信德海事网2025-09-26

瑞典保赔协会+平安产险,战略合作

信德海事网2025-09-26

美国打击中国造船业,是否在自毁金融霸权的根基?

信德海事网2025-09-26

亚洲,成为头部集运公司的主要盈利市场

信德海事网2025-09-25
  •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