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次租船或定期租船中租用船舶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船东和船舶承租人之间的合同中的大部分法律内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从商业角度来说,这些变化并不大。承租人指示船舶按照租船合同(CP)中约定的船速航行,任何超额消耗或时间损失将在航程结束后向船东索赔,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样,船东必须提供以保证的速度航行并根据CP中的规定消耗的船舶,以避免索赔。
现在,这将变得更加复杂。自2023年1月1日起,国际海事组织(IMO)引入了计算所有5000GT以上船舶碳强度指标(CII)的要求。对于船东而言,这意味着船舶需要达到特定的CII水平,以每吨海里排放的二氧化碳克数(gCO2/dwt*nm) 为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未能满足此要求都船东可能面临处罚。对于船舶承租人而言,这意味着除了像过去一样监督船速和燃油消耗之外,还需要考虑航次内的CII值。
“期租船东”的新现实
国际海事组织将CII作为鼓励航运提高效率的措施之一,并实现国际海事组织到2030年将船舶碳强度与2008年相比至少降低40%的目标。行业组织正在激烈争论CII是否能有效地实现全球航运业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暂时把这个争论放在一边,事实上,法规已经制定,并将影响航运商业的发展。
领先的航运利益组织BIMCO发布了一套条款,说明如何将CII作为单独的一个条款插入到CP合同中。在实践中这意味着船舶必须遵守CP合同中规定的合同CII,并且承租人有责任确保不超过约定的CII。考虑到商业航运的运行模式,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如今,作为租船办公室内的一只“苍蝇”,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担忧:“我们如何在只有有限信息的情况下计算这艘船的CII?” “如果在即将到来的风暴季节进行跨大西洋航行,这艘船在航行结束后的CII是多少?” “我应该如何操作船舶以将 CII保持在本航次的CP CII 以下(CP合同中规定的CII要求)?”···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准确计算CII的4个关键组成部分
考虑到所有这些新的考虑因素,今天的承租人需要更好的工具来模拟CII以及在租船期间监控CII。为了能够准确管理期租船未来的CII,必须具备的关键事项是:
获取船舶数据:许多承租人无法获取实际计算CII所需的航次数据。此外,由于 CII现在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承租人必须了解数据的背景并能够判断其质量和完整性。对于许多承租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从船上获得更高质量和更全面的升级数据流。。
获取天气数据:了解特定船舶的预报天气对从A到B的计划航线的影响是准确计算 CII的关键。其中一部分通常由气象预测公司提供,但准确的CII估计也需要相同准确的气象数据。今天的许多系统使用通用因素来计算天气对特定船舶设计的影响以及标准航行路线,而不考虑预报天气。总之,这可能会给出非常不准确的CII值,尤其是因为航行距离是等式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天气条件和航行路线,在实践中通常不会遵循航线表中给出的最短路线。
CII决策支持:根据定义,CII 是排放的二氧化碳除以载重吨乘以航行距离的结果。鉴于承租人必须在航程结束时满足某个 CII,不仅需要考虑航速,现在还需要考虑航行距离。在良好的市场中以高速航行最短路线是有利的,但这对CII不利。使用易于使用的支持工具来估算 CII 并在整个航程中监控实际 CII 将为岸上团队节省大量时间并做出更好的决策。从安全的角度来看,绕过风暴区域可能是必要的,并且在许多情况下,由于长距离航行和避免更高的风浪而降低消耗,还可以提供更有利的CII。同样,对于如何为正在进行的航行平衡所有这些因素也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
船舶基线:由于船舶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由使用的燃料类型与消耗量相结合得出,因此承租人考虑正确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液化天然气、甲醇、生物燃料和其他替代燃料的使用增加的今天。其次,在考虑租用船舶时,您有时只能访问船舶的详细描述,这使得估计下一个航次或期租期的 CII 变得困难。为潜在租用船只在不同航速和吃水深度下设定良好的预期燃料消耗基线对于确保您能够根据BIMCO条款遵守CP CII条款至关重要。
先行者将有优势。当欧盟从 2024 年 1 月 1 日起将航运纳入其排放交易计划 (ETS) 时,为 CII 所做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将通过提供准确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而使特许船队受益。
为 CII 做好准备可能是一项不错的投资
历史告诉我们,那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的人也最有可能获得成功。CII并不是衡量船舶燃油效率的完美指标,而且CII的一些影响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相矛盾。尽管如此,这是未来商业航运中必须遵守的一项措施。先行者将有优势。当欧盟从2024年1月1日起将航运纳入其排放交易计划 (ETS) 时,为 CII 所做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将通过提供准确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而使特许船队受益。到2022年底,欧盟排放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将飙升至近 100 欧元*(相当于每消耗一吨燃料约300欧元)。
本文原作者:Petter Andersen,StormG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