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守望者”,他们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信德海事网 2025-08-25 14:54

5年的时间,能发生什么?

5年,于历史长河不过白驹过隙,而于这片西非红土地,足以让一条荒芜的河流充满生机,让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河道日益繁忙起来;足以让语言不通的异乡人成为工作中的搭档,可以用中文、法语、英语三种语言喊出“我的朋友”;也足以让一群有志之士的坚守终究绽放出了时代的光芒,让每一个在西非河畔挥汗的身影,深深印进了这片土地的记忆里。

2023年益丰员工徒步合照

科纳克里的傍晚带着海风湿润的凉意,我们在几内亚首都一间普通的公寓房里见到了中远海运散运旗下益丰船务总经理李志强,这里是他们在当地的办公室。

2022年的益丰博法基地

他穿着熨烫平整的白色衬衫,袖口挽到肘部,露出的小臂上还留着常年暴晒的深色印记。桌上的茶水冒着热气,旁边压着张泛黄的地图,几内亚区域被各种颜色的笔圈了无数次,边缘已经起了毛边。

“这是我在几内亚的最后一天。”他笑着递过矿泉水,“你们是我近两千天里迎来的最后一批客人,这是注定的缘分。”几个小时后,李志强将登上回国的航班。这个曾经驾驶巨轮穿越过三大洋的远洋船长,此刻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数不清的故事。

李志强(左二)与同事在考察法塔拉河沿岸后回到办公室。

窗外,远方的大西洋海浪正在一浪接一浪地推向岸边,虽听不见海浪的声音,却在夕阳中从容又不间断地忙碌着。

“坐吧,我给你们讲讲这里的事。”

他知道我们的来意,拉过椅子坐下,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这些年攒下的故事,怕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2019年建设中的码头

李志强的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的博法矿区,那里储藏着全球品质最优的铝土矿,而这种矿石,正是当今新能源产业和高端制造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但把矿石从博法运到远东,却是条“布满荆棘”的路。几内亚的内河航道浅滩密布,大型货轮根本无法直达矿区,必须先通过驳船转运到外海锚地。可2019年李志强团队到来时,这里连条像样的驳运通道都没有,更别说专业码头和拖轮了。

2019年几乎原始状态的法塔拉河

“最开始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李志强笑着说,15平米的房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晚上就用矿泉水瓶拼起来当床。夏天热得睡不着,却也不敢在屋外数星星,因为还有疟蚊侵扰。即便是这样,李志强和第一批来到几内亚的同事们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从参与内河码头建设等基础工作开干。

矿泉水瓶自制垃圾桶

“若出意外,请把我葬在法塔拉河旁……”

2020年新冠疫情来时,船员换不了班,10人配员的拖轮只能5个人硬撑。海务总管原本是指挥航行的,那段时间亲自开拖轮;机务总管在码头浮吊带缆。“大家轮着班睡觉,饿了就啃干粮,硬是没让驳运断过一天。”

几内亚当地没有专业修理皮带的服务商,传送铝土矿的皮带断裂后,益丰的员工就自己动手修理。

当时有一位年轻员工小黄因疑似症状被送进当地医院。但因当地医疗条件极为落后,他被误诊为新冠重症。在隔离医院期间,几近绝望的他偷偷写了遗书:“若出意外,请把我葬在法塔拉河旁,我要见证项目的兴起。”如今的小黄已经是中远海运散运及益丰船务的技术骨干了。

所幸的是,李志强口中的这些故事,最终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数字:2024年,铝土矿的驳运量占几内亚出口总量的1/4。“每次看到驳船装满矿石出发,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李志强说。

铝土矿装载现场

“刚开始当地人都不相信我们能成,说我们撑不过两年。”

“第一批驳运设备到的时候,整个几内亚都找不到合适的拖轮。”李志强记得很清楚,2019年12月,装载设备的半潜船在锚地等了一个星期,急得大家满嘴起泡。最后还是他拍板:“去塞拉利昂租!”从塞拉利昂租来的两艘拖轮,船龄都超过30年了。“那船虽然老,但也陪伴我们完成了初期的运输任务。”

在博法老赵渔码头借的拖轮,因为年限太长无法投入使用。

最左侧为塞拉利昂租的拖轮。

没有短途交通工具,他们就自己买零件组装“益丰牌”新能源车;没有现成的运营经验,就一点点摸索,把每天的心得记在本子上,现在已经攒了几十本。“刚开始当地人都不相信我们能成,说我们撑不过两年。”李志强指着窗外,“现在呢?我们是几内亚唯一的中国央企驳运船公司,在当地市场跻身第一梯队。”

益丰牌新能源车

保障部员工自行改装了一辆既可用于货物转运、又可载人的“益丰牌”敞篷电动车。

李志强说:“打通这四十海里的驳运通道是最大的困难,而当地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却是最棘手的经历。”

多年来,面对各种几乎成为常态的挑战,他们咬牙化解,坚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更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益丰首次更换浮吊抓斗钢丝

这些破局的故事里,藏着“敢为人先”的密码,因为他们和质朴的西非人民一样,充满对未来的信心和坚定前行的决心。

就这样,从单一项目到六个国家的运输网络,从单纯驳运到“码头+驳运+海运”的全链条服务,李志强带领团队在西非画出了一条不断延伸的航线。

惠锦海轮正在装货,拖轮在侧协助。

“我想未来走出几内亚,能去中国旅行、去世界看看。”

聊到跨文化融合,我们稍有些面露难色,毕竟中几两国文化差异这么大,五年多的时间真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吗?

李志强没直接回答,而是从手机里翻出一个视频,画面里是某一年的中秋节联欢会,一群穿着工装的中几员工在临时搭建的舞台前,一个黑皮肤的青年正拿着话筒唱歌,虽然发音不算标准,但《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旋律清晰可辨。

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吴起(右一)与中国同事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这是吴起(法语名Oury),现在是我们益丰车队的负责人。”李志强指着画面里的青年,“他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能做出中英法三语对照的报表。”

他说吴起是个语言天才。刚入职时在码头当司机,别人休息时他就抱着公司编的中文教材啃,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拼音。现在的吴起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怯生生的司机了。靠着一股子韧劲,他从司机做到管理岗位,收入也相应提高,已经结婚啦。

吴起曾说,他非常想未来走出几内亚,能去中国旅行、去世界看看。这或许就是丝路同舟的具象化,不止是在“大我”层面的合作共赢,更是在“小我”成长路上的相互成就。

吴起(右一)与同事核对数据

益丰人走到哪里,就要把温暖带到哪里。现有员工中,外籍员工占比32%,益丰船务为他们设计了中、英、法三语培训课程,培养出一批当地技术骨干。还记得一次和当地员工一起过中国春节时,巴赫(Barry)等多名当地员工眼里闪着光,对着镜头不停喊道:“我爱中远海运。”

“请一定要来我的婚礼!”

巴赫是益丰船务到几内亚招募的第一批当地司机,2020年加入公司。那时候,当地司机说法语,可是绝大部分中方员工都只能用英语交流。同事们就经常和他们讲,在中国公司工作应该学英语,最好是学中文,以后有更好的发展。

让大家欣喜的是,巴赫将这些话记在了心里,主动学习起英语。家里的网络不好,就经常利用在公司的闲暇时间,通过手机软件和在线课程学习。慢慢地,他开始可以用英语和大家进行简单交流。没多久,公司为几方员工开展了专门的中文培训,巴赫一次不落参与了所有培训,同时还让中方的同事帮他购买中文培训书籍。如今巴赫已是船员主管助理。

巴赫的婚礼

巴赫结婚时,同事们去参加了他的婚礼,他高兴地向亲戚们介绍我:这是我的中国老师。后来,同事们还受邀参加巴赫女儿的“洗礼”仪式。

“洗礼”仪式类似于中国的“满月礼”。

“前几天收拾东西,翻出刚来时的会议纪要。”李志强指着其中一页,“当时写着‘要尊重当地文化,与本土员工搞好关系’,现在再看,这哪是关系啊,是真成了一家人。”

益丰大家庭

“这里的路通了,也该回去搀扶年迈的他们了。”

聊着聊着,夕阳已经把大西洋染成了金色,李志强看着窗外,停顿了。“这最近半年,我一直在练一首歌。”他拿出手机,放起了《搀扶》的伴奏。“以前总觉得父母身体硬朗,等忙完这阵再好好陪他们。”

5年前离开家时,父母纵有千般不舍,但深明大义,“家里孩子要为国家多作贡献。”这话常挂父母嘴上,他也一直记在心里。“这5年,国家需要我们来开辟航道,就像父母当年扶着我们长大。现在这里的路通了,也该回去搀扶年迈的他们了。”

李志强原本就是远洋船长,在调到陆地管理岗位前,他也一直在全世界奔跑着,这几年又在这12000公里外的西非。“欠家里太多了。”他望着窗外的暮色,轻声说。

想来,此时的他,脑海中一定充满着在西非的许多里程碑的画面:第一条驳船下水时的浪花,第一个当地员工拿到工资时的笑容,第一船铝土矿启航时的日出……

一条航道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一群人的坚守绽放成为时代的光芒。

5年来,李志强和他的团队用近两千个日夜证明:在“一带一路”的壮阔航程上,每个奋力划桨的人,都是一座移动的航标,指引着文明互鉴的方向,也照亮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方。

在西非的土地上,风中都带着阳光的味道。

人们总是洋溢着真诚的笑容,还有,眼中充满希望的光。未来或许还有一段距离,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充满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而这,正是新时代益丰精神在西非红土地上最动人的注脚。

展开全文

相关资讯

世界最大船东,67艘大船,全在中国造!

信德海事网2025-08-25

西非“守望者”,他们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信德海事网2025-08-25

在这条重要航线上,中远海运遥遥领先!

信德海事网2025-08-25

你见过船运汽车,那你见过航运公司运汽车工厂吗?!

信德海事网2025-08-25

东方海外,业绩大涨!

信德海事网2025-08-25

一篇文章,彻底了解,渤海远洋!

信德海事网2025-08-22
  •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