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27日,第一届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会议(2025)在大连海事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能源与交通融合创新发展联合体、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大连海事大学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能源与交通融合专业委员会、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等单位承办。会议以“融合创造未来-新能源驱动的交通”为主题,吸引来自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5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2000余人线上参会,共话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与技术前沿。
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刘中民、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曹健林、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高宏峰、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王同军、辽宁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蔡睿、大连市副市长李大民、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毕天姝、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单红军、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卫平等参加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刘中民表示,交通作为能源消耗核心领域,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二者融合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期待在燃料电池、电动装备、低碳燃料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通过跨领域协同破解航运航空新能源替代、高能量动力系统开发等难题,推动交通与能源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共谱融合发展新篇章。
曹健林表示,推动交通与能源领域的深度融合创新当前核心任务是突破学科交叉壁垒与产业协同瓶颈,将社会重大需求转化为基础科学命题和关键技术攻关任务。为此,国家强化顶层设计,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促进跨领域实验室协作,构建多学科融通的创新生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我国在交通能源融合领域实现从“并跑”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高宏峰表示,推进交通与能源融合,充分发挥新型智慧交通网络的储能调节功能,构建交通运输领域新型能源供应体系,能够为国家能源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希望以本次盛会为重要契机,加强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为交通强国建设与“双碳”目标注入动能。
王同军表示,本次会议聚焦牵引供电多能融合等领域,致力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中国铁道学会将发挥纽带作用,支持技术转化与产业实践,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助推交通能源融合迈向新高度。并倡议以本次会议为起点,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推动交通与能源融合迈向新高度。
蔡睿表示,要顺应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立足辽宁能源大省和交通强省建设目标,以重大创新成果助力区域振兴发展,发挥辽宁在产业基础、科教资源等方面的禀赋,加强与全国交通能源领域精英的交流合作,为融合发展贡献辽宁力量。
李大民表示,大连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工业基地,大连始终高度关注并积极投身于绿色交通与新能源变革的浪潮,在绿色船舶燃料加注、智慧港口绿色低碳转型、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等方面务实推进,期待本次会议能够促进产学研深化合作,为大连交通与能源融合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毕天姝表示,期待以本届大会为起点,携手“全国能源交通融合创新发展联合体”及社会各界,通过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开展场景驱动科研工作、深化国际合作等,共同为促进交通与能源深度融合、助力现代能源体系与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建设贡献力量。
单红军强调,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大连海事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聚焦港航能源转型新趋势,主动布局交通与能源融合领域研究,围绕船用清洁燃料、全球海事减排治理等领域前沿问题开展科研攻关,通过校际、校企联合促进成果转化,积极服务推动行业高效、可持续发展。他表示,大连海事大学愿与业界各方建立“责任共担、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创交能融合技术创新发展新途径,共同助力交能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
余卫平表示,中车集团履行央企使命担当,立足轨道交通和能源“双赛道”,发挥自身在装备、场景、技术等方面的深厚积累,以复兴号、高速磁悬浮列车、氢能列车等产品为支撑,以“6G绿色思路”推进低碳技术创新,为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开幕式由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赵友涛主持。
开幕式后,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授予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科技外交官之家”称号,并由协会会长靳晓明与兰州大学校长杨勇平共同授牌。研究院依托大连海事大学学科优势,聚焦绿色港航、氢能交通,打造集研究、攻关、交流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未来将深化交通与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贡献“海大智慧”。
圆桌对话中,兰州大学校长杨勇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严新平、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王同军等5位专家学者围绕“交通能源自洽化的路径与战略技术方向”,聚焦交通能源自洽化过程中的标准统一、政策支持体系完善、跨行业协同创新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俊利、东南大学教授张峻屹、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孟强、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交通和城市部主任Urda Eichhorst、德国科学与工程院教授葛兴福等5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绿色弹性交通友好的新型能源系统发展模式与战略技术方向”,从系统集成优化、多能互补机制、韧性提升路径及国际合作模式等核心维度进行了深度探讨。
主旨报告环节汇聚了中外权威专家,共话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科技部原党组成员张景安,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冯江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交通和城市部主任Urda Eichhorst,南洋理工大学海事能源与永续发展中心科研主任刘明,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王健,大连海事大学教授贾鹏,同济大学教授朱兴一,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袁成清,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高仕斌,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朝晖,长安大学教授蒋玮,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吴命利,兰州大学教授张国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于海洋,大连理工大学王洋,清华大学教授史翊翔等17位专家,依次围绕绿色港航、氢能交通、智能电网等核心技术进行分享,深入探讨前沿趋势、挑战与协同路径,为破解发展瓶颈、构建创新生态提供关键洞见与行动方向。
创新成果发布环节,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程鹏代表能源与交通融合创新发展联合体发布了《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报告(2025)》,提出交通与能源融合网的核心理念,即通过交通数据的可再生资源指数,为交通供给提供绿色便利。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数据官鄢全文分享了深圳市电力充储放一张网建设成果及AI应用实践,展现了在交通与能源网络协同运行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与实际成效。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副部长姬长锐就零碳港口交能融合建设成果进行汇报,介绍了零碳港口在能源利用、技术集成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港口领域的能交融合转型提供借鉴范例。
本次会议设置“氢基绿色能源与交通融合技术”“新能源轨道交通融合供电技术”“交能融合视角下港口与多式联运技术创新”等17个专题交流,接收投稿318篇,内容涵盖交能融合领域的政策机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等核心领域,集中展现了行业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探索。
会议闭幕式由大连海事大学综合交通运输智能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贾鹏主持。
在大会颁奖环节,科技部原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原技术总师金茂菁分别为优秀论文获奖者颁奖。
首届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会议在大连海事大学成功举办,彰显了大连海事大学作为“全国能源与交通融合创新发展联合体”轮值主席单位服务国家战略、引领交通能源融合创新的责任担当。未来,17所高校组成的联合体将持续发挥纽带作用,共同推动能源交通融合的持续发展,深化相关主体间的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为交通强国与海洋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大连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