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巨头集体收缩美西航线,亚印、中东成新焦点
MSC削减“Pearl-Shikra”航线跨太平洋航段,转而优化亚洲-印巴服务结构
近日,地中海航运公司(MSC)正式调整旗下“Pearl-Shikra”航线布局,终止原有的亚洲-美西-印巴地区环线结构,取消其中的跨太平洋航段,转而聚焦亚洲至印度次大陆的货运服务。
本次调整自7月5日“MSC VITTORIA”号(9408TEU)自天津启航起正式生效,而“MSC ELODIE”号(8819TEU)则已于7月2日自越南Cai Mep港执行了该航线最后一个跨太平洋航次。
原“Pearl-Shikra”变身亚印航线
MSC将“Pearl-Shikra”服务精简为7艘5900至9600TEU船舶组成的班轮网络,维持七周轮转,挂靠港口调整为:
天津-青岛-上海-宁波-新加坡-蒙德拉(Mundra)-卡拉奇-那瓦舍瓦(Nhava Sheva)-科伦坡-Cai Mep-釜山-天津。
尽管服务航线范围有所压缩,MSC仍继续使用“Pearl-Shikra”品牌名进行宣传。
此前,该航线在旺季前夕刚刚合并“Pearl”与“Shikra”两条原有航线,采用13艘6000至13100TEU船舶运行,全面覆盖中国、越南、美国西海岸与印度次大陆多个主要港口,以应对因“特朗普关税”预期引发的中美贸易提前出货高峰。
美西港口覆盖转移至“Sentosa”和“Orient”
在本轮调整中,MSC将原“Pearl-Shikra”航线中的厦门与海防(Haiphong)挂靠转移至其他美西航线:
●“Sentosa”航线现由9艘14000至24600TEU船舶运营,挂靠:巴生港-新加坡-林查班-Cai Mep-盐田-厦门-长滩-奥克兰-横滨-厦门-巴生港,提供每周班次。
●“Orient”航线则由7艘8200至14200TEU船舶负责,挂靠:海防-宁波-上海-釜山-长滩-奥克兰-海防,同样提供每周发船。
运价下跌引发美西航线收缩
MSC本次调整的背景之一是近期中美西航线海运价格急剧回落。据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显示,6月初中美西海运现货价高达5606美元/FEU,但至7月4日已暴跌至2089美元/FEU,跌幅达六成,显著压缩了航线盈利空间。
业内人士预计,若运价持续低迷,未来还可能看到更多远东至北美航线运力调整。
CULines暂停“TP1”服务
除MSC外,中联航运(CULines)也传来调整消息,其重启仅一个月的“TP1”跨太平洋航线服务已被暂停。
如信德海事网此前6月初报道《中联航运(CU Lines),重返中美航线!》,由于当时中美贸易局势出现阶段性缓和,跨太平洋航线货量快速回升,运价飙涨。在此背景下,中联航运有限公司(CULines)宣布重新进入中国至美国西海岸市场,恢复其于2023年中暂停的TP1航线运营。
当时,中联航云计划其TP1航线将采用六周为一完整航次循环周期,挂靠港口包括:蛇口(深圳)、宁波、青岛、长滩(美国加州)及蛇口。首航将由2,758 TEU的“CUL Manila”轮(2011年建造)承担,计划于6月7日从蛇口启航,预计于6月29日抵达长滩港。中联航运计划在该航线部署多达6艘运力介于2,430至2,770 TEU之间的船舶,目前大多数已在远东至红海航线上运营。
而据最新消息来看,由于近期中美航线运价持续从高位回落,运营该航线的2758TEU“CUL MANILA”轮在执行从蛇口、宁波、青岛至洛杉矶的唯一一航次后,未再安排后续航行。据Alphaliner分析,该航线因市场需求不振及运价下跌或将成为“昙花一现”的尝试。
不过,如上的相关的决定不仅体现了中联航运对市场风向的敏锐感知,也彰显了其灵活、快速的战略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