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飓风突袭全球,航运业或将“因祸得福”?
“风浪越大,鱼越贵”
“但能最终获得高价收益的只能是那些能够通过灵活调整航线最终从大风浪中活下来的渔民。”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再次挥舞关税大棒,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对来自欧盟、印度、中国、越南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商品征收最高达46%的额外关税。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政策转向,国际航运市场正在经历强烈震荡。尽管当前不确定性高企,但一些希腊船东们却认为,在风暴过后,航运业或许将迎来结构性利好。
新一轮关税战,引爆全球贸易神经
本轮美国加征关税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令人瞠目结舌。除了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征收10%的基础关税外,美国还根据所谓“对等原则”,对一些国家征收额外关税:欧盟20%、印度27%、中国34%、越南更是高达46%。其中,对中国的关税实际已达54%,因其在此前就已承受20%的关税基础。
(消息更新:由于本文写好后没有第一时间发布,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变化有之快因此不得不保持更新。周三,特朗普再次制造不确定性,将中国商品的关税提高至125%,但对其他国家征收超过10%的关税则宣布给予90天的缓冲期。他的这一决定正值“解放日”关税导致进口订单大幅下滑之际。)
目前全球尚未看到中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正式反制,但可以预见,新一轮报复性关税措施已经在路上。这不仅可能引发全球性贸易衰退,也将对集装箱运输市场带来直接冲击。
航运咨询公司Vespucci Maritim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知名航运分析师Lars Jensen指出:“如果各国陆续实施报复措施,那么2025年下半年全球范围内发生经济衰退的风险正在快速上升,这将导致集装箱运输需求迅速下降。”
更大的风险是“不确定性”
Jensen强调,真正让航运企业头疼的,不仅是关税本身的成本,而是其高度的不确定性。“比如,今年早些时候特朗普对墨西哥征收了25%的关税,几天后又撤销。但在这几天内到港的货物,还是被征收了关税。”
这一政策的朝令夕改使得全球出口商和货代不得不考虑“暂缓出货”,以规避突然增加的成本。这将直接导致未来几周美国进口航线的订舱量骤降,班轮公司甚至可能不得不再次祭出疫情时期常见的“临时停航”手段应对需求急刹。
更复杂的是,关于如何计算商品中“美国制造部分”的价值并从而减少关税的操作也没有明确指引,这将极大增加托运人、报关行乃至美国海关的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剧通关混乱。
航运业应对挑战的“老本行”:灵活与韧性
尽管短期内贸易冻结、班轮订舱下滑、运价承压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但多位航运业内资深人士指出,长期来看,全球贸易流动的重新调整反而可能给航运业创造出更多机会。
希腊船东公司Danaos公司负责人John Coustas表示:“新的贸易格局在短期内确实会对全球经济和航运造成冲击,但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全球供应链重构,都会带来新的贸易路径和效率损耗,这对航运业而言就是利好。”
他指出,美国国内制造能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替代进口,这将推高美国通胀水平,并可能迫使特朗普政府在半年左右重新谈判或放松部分关税。
此外,美国船东公司Seanergy Maritime Holdings公司负责人Stamatis Tsantanis也认为,尽管保护主义可能干扰传统贸易流,但干散货运输的核心大宗商品如铁矿石、煤炭和铝土矿的全球流动不会中断,甚至可能因绕行贸易、区域替代而增加吨海里需求。
Stamatis Tsantanis如是说到,“铁矿石、煤炭、铝土矿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具有刚性。即便出口国或目的地发生变化,只要需求在,船就不会停。”
“如果出口路径从巴西改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改为东南亚,那对我们而言就是‘吨海里增长’。”
他认为,保护主义政策确实会打乱传统贸易格局,但在全球能源与资源仍需流动的基础上,替代性和远距离运输将反向推升航运需求,尤其是对远程大船如Capesize型船舶更为有利。
集运方面,德鲁里仍未,美国的这些激进贸易政策将使部分经济体和企业遭受损失,但也会使一些国家因贸易流向的改变而获益。集运业亦可能受到不对称的影响,就像近年来新冠疫情和苏伊士运河中断事件发生时一样,持续的需求导致航运公司获得了超常利润。
“逆全球化”也许是航运的新机会
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去全球化”的趋势,反而会在中长期给航运业带来新一轮的需求红利。就如同俄乌冲突爆发后,原本集中在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能源运输被迫重组,大量石油流向中国和印度,大幅拉长运输距离。
掌握着包括StealthGas Inc. 在内的5家航运公司,超过90艘船舶的希腊船东Harry Vafias表示:“(关税)短期内确实是负面,但随着各国寻找新市场、新买家,船舶运输距离会拉长,航运需求随之上升。”
更何况,如今世界贸易格局比以往更分散,即便美国经济受创,全球其他市场仍能继续驱动增长。
Vafias表示,“各国总得吃饭穿衣。关税初期确实带来冻结,但贸易总会恢复。问题是它将不再像过去那样高效,而这种‘非高效’,对航运反而是机会。”
总的来说,几位船东一致认为,尽管美国政策具有强大破坏性,但今日全球贸易体系已不再如20世纪那般依赖美国市场。
Coustas强调:“全球贸易比过去更加分散,美国不再一手遮天。”这意味着即便美方试图强势施压,其他市场如亚洲、拉美、非洲的多元化也为全球航运构建了一定“缓冲带”。
航运业从不惧不确定性
航运行业生来就是应对不确定性。无论是疫情、地缘冲突、还是政策突变,船东和运营商们早已习惯在波动中寻找机会、在重构中抓住红利。
特朗普政府最新一轮“关税战”或许会引发全球供应链的一次大洗牌,但在所有洗牌中,航运业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张“王牌”。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5年,航运或许正是在风暴之后重新扬帆起航的行业之一。
回顾历史,历史上的知名船王多诞生于世界动乱期,其崛起往往与战争、经济危机等重大社会动荡紧密交织。比如以香港四大船王。而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则更是典型,他于1929年大萧条时期以废铁价抄底加拿大国营船队,二战爆发后这些船只成为“浮动金矿”,垄断盟军物资运输;1950年代石油危机中,他押注超级油轮建造,垄断波斯湾至欧洲航线,单船年利润超千万美元。
机会只属于应势而变者
但是,信德海事网想强调的是,但凡事物都要分两面辩证的来看待。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不管是关税还是针对中国造船的“港口税”,都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并可能进一步引发地区甚至全球经济的衰退,进而,将必然对整个航运业带来伤害。
此外,诚然如上文所述的世界的动乱可能给航运业带来机会。但要知道,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均等的。
Petrofin Research创始人Ted Petropoulos在评价希腊航运业时如是说:我们更多地被商业利益而非政治因素所驱使,数百年来我们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保持了极大的灵活性、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青史留名的香港四大船王与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的崛起确实与战争、石油危机等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但他们所拥有的共同点都是通过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战略布局,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实现了财富积累与产业扩张。
另一方面,我们在看到船王崛起的同时也要知道期间有大量的航运公司和船东的倒下。
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许才是世界的真像。
再则,世界动乱是部分船东崛起的契机,但并非全部。其核心在于将危机转化为资产重组的机会,并通过地缘经济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动荡”仅是催化剂,船王们在崛起后更是需要通过长期战略布局实现跨越周期发展,比如 包玉刚就在1970年代预见航运过剩风险,提前抛售船舶转型地产 。而如今的BW集团也不仅仅是一家航运企业,该公司的业务范围已经涵盖能源运输,存储以及新能源植草等三大板块。
可见,动荡期提供的是资产重置窗口,而真正的成功需结合产业预判与资源整合能力。
简而言之,世界的动乱对于那些具备灵活调配资源能力、善于动态调整船队部署的航运企业来说,这种不稳定本身,也许正是下一个盈利周期的开始。
未来属于那些具有 灵活性、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船东和航运公司(因势/时而变者),而不是所有人。
全球航运巨头MOL:将积极把握新航线机会
面对贸易格局的剧烈变化,日本航运巨头三井商船(MOL)CEO近日在接受采访时也展现出“因势而变”的典型态度。
MOL总裁兼集团首席执行官桥本刚(Takeshi Hashimoto)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贸易航线必然会被重新洗牌。我们很可能看到来自低关税国家的贸易增长,而高关税国家则会面临出口下降的压力。”他指出,一些货物可能会通过关税较低的墨西哥或加拿大绕道出口美国,这将为航运业提供新的运输机会和航线需求。
桥本强调,MOL正在密切监控贸易路线的变化,并考虑在华盛顿设立新办事处,以便更快速掌握政策信息并加强沟通。他还提到,在上一次特朗普执政期间,中国就曾通过越南等国绕道出口美国,同时加大从巴西进口农产品,从卡塔尔等国采购LNG。
不仅如此,MOL还在LNG业务上提前布局。公司计划在2030年前将其LNG运输船队从当前的108艘扩大至约150艘,以应对未来十年LNG需求的持续增长。桥本表示,即便从2040年起全球LNG使用逐步下降,但2050年之前仍会有大量使用需求。
他也提到,公司正在密切关注阿拉斯加LNG项目的进展,并表达出若项目推进愿意参与运输的积极态度。此外,桥本还表示,若公司维持强劲盈利,最快将在2025/26财年提高股东回报,但前提仍取决于美国关税政策的走向。“我们的目标,是在变化中寻找机会。”桥本的这句话,正好诠释了当下航运企业所需的战略视野与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