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勘探的戛然而止,石油供应将出现暴跌。
#随着能源转型的深入,将出现倒退的风险。
#碳捕集与封存以及碳价格是石油未来的关键。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国际能源署近期向全球石油业发出严正警告称,油气新项目的时代已经过去。
国际能源署在其《2050年净零排放报告》中指出,如果全球希望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那么所有新的上游开发项目都将是超标的,唯一需要的支出是保持现有油气田的生产。
国际能源署成立之初是为了应对1973年石油危机,这份报告对能源供应的脱碳至关重要。
国际能源署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能源监管机构,其报告削弱了全球新油气勘探开发的理由,不是在五年或十年后,而是从今天开始。
国际能源署的这一报告与其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情景》相比更为激进,将实现净零排放的最后期限提前了20年。对于石油业而言,到2050年,净零增长路径将导致需求锐减76%,年均降幅超过4%。
沙特阿拉伯能源部长将这一路线图比作异想天开的天方夜谭,而环保人士则对这一报告颇为欢迎,并强调石油在气候危机中的重要角色。
这一设想是否现实暂且不谈,但已经大胆呼吁更多地禁止勘探,取消许可证发放,并对生产油田实行严格的停产。这对非洲和其他上游热点地区(如苏里南、圭亚那、墨西哥、巴西和澳大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是一个重大打击。
由于深水项目的投产周期很长,因此国际能源署的报告进一步削弱了其在碳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前提下的未来情景的回报率。
页岩项目的投资周期更短,因此如果开发商能够为水力压裂获得融资并降低排放,此类项目可获得更多时间。但该报告同时指出,油价将在2050年前跌至25美元/桶,因此页岩项目的开发也将希望渺茫。
国际能源署在6月2日发布的能源投资报告中表示:“随着国际石油公司退出勘探领域,新项目的范围逐渐缩小,它们将依靠表现最佳的现有资产增加投资,提高产量。”
净零排放路径推动石油需求急剧下降
《2050年净零排放报告》中的模式将加大对综合性石油巨头的压力,敦促其加快脱碳速度,并推动更多的投资流向可再生能源。国际能源署提出的能源脱碳加速的投资将达到每年5万亿美元,而在未来几十年,上游支出将缩减三倍以上。
BP和壳牌等欧洲综合性石油巨头已经开始剥离上游资产,转向低碳可再生能源。近期,埃克森美孚的董事会席位也被激进的对冲基金夺走,这表明美国大型石油公司可能很快就会开始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
但随着西方能源巨头加速从上游撤资,目前尚不清楚其减少的油气供应将有多少将被简单地转移到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而这些企业所受到的气候审查力度更小。BP前首席经济学家Christof Ruhl表示,这种趋势将产生一个以外,将有更多的石油资源转向那些比国际石油公司更不环保的企业。
他于近期对GulfIntelligence表示:“这是一个警告信号,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将导致石油投资从国际石油公司和页岩项目集中到欧佩克和国家石油公司,而这些国家没有面临减排限制。”
自疫情爆发以来,ADNOC、沙特阿美以及中海油和中石油等国有石油巨头已经宣布了更高的资本预算或上游扩张计划。
他表示,由于中东的欧佩克产油国也主导着全球低成本、低碳原油的供应,因此一个更强大的欧佩克也将推动未来油价的上涨。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高级研究员Ruhl认为,如果投资者过于关注收益,就有可能开始回避绿色能源,因为绿色能源的利润率较低。
“能源转型可能会遭遇某种反弹,因为如果投资者预见到麻烦,将不会盲目的去拥抱ESG基金,因此将出现石油缺口。”
碳捕捉
但根据标普全球普氏分析公司的数据,由于六大国际石油公司的总产量约为1300万桶/天,约占疫情前全球产量的13%,全球石油供应突然崩溃的风险不大。事实上,到2050年,即使全球最大的几家国际石油公司石油产量清零,石油供应仍需再减少2800万桶/天,才能满足将全球升温限制在2℃以内这一不那么雄心勃勃的目标。
要实现净零排放,石油供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碳价,这将来自于碳税或排放交易计划。
许多石油公司寄希望于大规模的商业化碳捕集与封存(CCS)工厂,以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同时维持其最清洁的石油生产。随着西方能源巨头站在商业规模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前沿,碳价的升高和减排成本的下降可能是他们维持未来供应的关键。
美国银行预计,要停止所有化石燃料的生产,碳成本约为200美元/吨,远高于国际石油公司股价中所反映的隐含碳成本。
以国际能源署报告中的速度和规模进行推进能源转型可能将面临难以克服的挑战。俄罗斯能源部长警告道,随着石油生产商放弃化石燃料,石油供应危机迫在眉睫,未来油价将出现飞涨。
石油业对实现净零增长的路径持保留态度,这无助于该目标的实现。正如国际能源署所指出的,今天,任何减排措施的拖延都将使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更遥不可及。
04-02 来源:信德海事网
05-09 来源:信德海事网
10-12 来源: Drewry德路里
01-16 来源:信德海事网
10-18 来源:信德海事
05-29 来源:信德海事网
07-12 来源:SinorigOffshore
01-01 来源:信德海事网
10-20 来源:信德海事网 马琳
03-25 来源:世界海运 作者李姗晏,李永志等